在中國,有海的地方大抵都會有一座天后宮。那是海神娘娘的家,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以海為生的人們最質樸的希望。
一千多年前,正值花信之歲的莆田湄洲島女兒林默因救助海上漁民而罹難,由此羽化升仙,成為了漁民們所崇敬的大海女神—媽祖。而媽祖得道一百多年后,一艘航船從東南福建駛向了北方,停駐在了長島列島旁。大概是船員們早已聽說了蓬萊仙山的神話,知道這里就是上古時代神仙們居住的地方,他們便將一尊銅制的媽祖像供奉在了廟島上。于是,北方有了第一座顯圣宮媽祖廟。在此后的漫漫光陰里,媽祖在煙臺的“家”越來越多,她的靈氣也一直留在這片海域,庇護著守望在渤海灣口的煙臺城。
在今日的煙臺市博物館的斜對角上,一座紅墻碧瓦的閩式建筑悄然佇立。它好似一位闖入異鄉(xiāng)的曼妙女子,是那樣獨特,卻又毫不在意旁人的目光。它的南面是川流不息的南大街,是喧騰不休的萬達廣場,而謙默的所城里則在不遠處與它殷殷相望。它們都曾是煙臺老城中軸線上的標志,只是因為時光的輪轉逝去了舊日的輝煌,但骨子里的貴氣卻依然濃郁。
這座始建于清光緒十年(公元1884年)的煙臺天后行宮,是北方僅有的一座保存完整的閩南風格的廟宇建筑,亦是煙臺老城留存在繁華鬧市中的一枚朱砂痣。
一走進天后行宮,我便被那峭拔挺立的山門所震驚,其華麗繁復的裝飾,將我腦海中一路所見的北方建筑的古樸莊重一掃而盡:屋脊所貼琉璃瓦繪著鳥獸人物圖案,脊上兩端各有一條金龍,彎折如波濤的龍身仿佛就要從屋頂上騰空飛起。山門中間是三間高起的宮殿樣式的斗拱,支撐用的梁柱竟然采用了極為繁復的獅形撐斗的雕刻技藝,獅子的造型飽滿生動,而上面列著的人物花卉、祥禽瑞獸的艷麗圖案,更讓人眼花繚亂。支撐山門的兩根檐柱也雕刻著蟠龍,朱漆的兩扇大門上繪著的門神,是怒目圓睜的哼哈二將,雖然顏色已經(jīng)斑駁,卻仍看得出工筆精細,而整座山門幾乎是濃縮了天后行宮的建筑精華。
立于天后宮前,我久久沉吟嘆息,不知該用什么樣的言語來表達內心的震撼。我也無法想象,當日營建這座殿宇時,究竟耗費了多少金銀財物,用盡了多少能工巧匠的心機。
晚清時代的煙臺,已經(jīng)成為山東沿海的良港,各地的船幫都來到這里,一時經(jīng)濟富庶,商戶遍地,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。故而,會聚在此的閩籍商旅們合力營建起了這座天后宮,把他們對故土的思念,以及在煙臺闖蕩事業(yè)的熱情,融在了一起。
修建天后行宮的磚瓦木石都是他們特意從福建采買來的,就連精雕細刻的梁柱,也是請良工巧匠預先雕刻、彩繪,然后裝載上船,乘風破浪,送至煙臺,最后按照圖紙裝配而成。這座海上運來的天后行宮,在當時被稱作“魯東第一工程”。
當夕陽的金光斜灑進院落時,我忽然發(fā)現(xiàn),煙臺的天后行宮竟是坐南朝北的。不由暗想,這恐怕是因為煙臺滄海在北,故而要讓天后娘娘面向北方的緣故?墒,我又陡然想起那日探訪奇山所時曾聽說,煙臺的天后行宮原是臨海而建,廟前的大道乃是煙臺最古老的街。由此看來,眼前這座營建于百年前的天后行宮并非煙臺城內最早的天后宮舊址。
于是,我又在煙臺城內開始了新的尋覓,終于在天后行宮的西北方向,在高樓聳立的北大街邊,看到了一座滄桑孤寂的老戲臺。這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天后宮僅有的遺存,在老煙臺人的口中,稱之為大廟。大廟前的北大街曾是這座城最繁華的商業(yè)街,而每逢春節(jié)、元宵,以及天后圣誕、仙逝之日,煙臺會舉辦盛大的廟會。那時候,大廟前的戲臺上要連演三五天的大戲,街巷間擠滿了商販,熱鬧非凡。
如今,北大街上的老舊建筑早已變成高樓大廈,只有掛著文物商店招牌的房屋旁,協(xié)增昌綢緞百貨店的舊址還依稀可辨。而我凝望著兩百多年的古戲臺,輕撫那被歲月侵染的楹柱,看著那些雖不甚華麗但亦有閩南風采的梁上彩繪,不禁遐想起它當年的風采,感懷于煙臺人對媽祖的敬愛。而就在剎那間,一個念頭閃進了我的腦海:
也許,在煙臺人接受媽祖文化、崇敬媽祖娘娘的同時,這位南來的大海女神也早已愛上了煙臺的海。